#青岛头条#
你还记得挤“小公共”的历史吗?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在王戈庄设立胶南县。
(资料图片)
珠山路作为204国道的一部分,自然就是县城中心地带。
胶南县汽车站就设立在珠山路东旁。
一个半封闭的大院,南侧是单层的售票处,候车室。
北边一排平房是办公室。
东侧是检修车间,门旁有两个一米多高水泥台子,客车可以开上去检修车底。
建国后的几十年里,坐“大客”的几乎都是公职人员。
普通老百姓外出,要么用脚量,要么骑着自行车。
偶尔坐一次“大客”,都会兴奋地炫耀好几天。
如同现在老百姓坐趟飞机一样,算是奢侈行为。
客运站属于国营,一家垄断,自然就是“大爷级”的存在。
呆板,冷漠,服务差。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改革开放,人员流动频繁起来。
老百姓坐车的多了,不过当时国家还不富裕,客运站没有钱增加车辆。
到了过年过节,客运站人满为患。
排队购票的队伍有时蜿蜒到了路上。
好不容易买上了票了,坐车还得排队。
客运站的院子里,不同目的地的人,排成好几排。
呜呜泱泱,人声鼎沸。
孩子哭女人吼,一片乱糟糟。
为了能坐上车,有人就托关系,“走后门”。
那个年代有个亲戚朋友或者邻居在客运站工作,都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。
当年,没有超载一说,座位满了,客车走廊还得站上一排。
有时关不上车门,院里的值班人员就抬腿,对着扒在车门口的乘客屁股用力一脚。
只听“哎呀哎呀”一阵乱叫,人群往前一倾。
“咣当”。
车门终于关上了。
“突,突突,突,突突突”。
客车发动起来,轮胎都压瘪了,冒着黑烟颤颤悠悠开走了。
坐这样的车,安全性都是靠运气,“听天由命”吧。
更有甚者,值班员打开驾驶室旁边的玻璃,从窗户在驾驶员旁再塞进去一个。
能有这“福气”的,还都是“熟人关系”。
一般人都没这待遇。
客运如此火爆,有了钱的人就看到了商机。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,胶南宝山镇一位发了财的农民购买了一辆十几座的中型客车,当地人称作——“小面包”。
成为胶南民营客运第一个吃螃蟹的。
专线运营——“胶南至宝山”。
流水发车,客满既走,中途随时上、下客。
如此灵活的运营方式,大受老百姓欢迎。
可是,如此一来就会打破客运站的垄断地位。
因此,客运站百般阻挠,首先,拒绝代售车票,后来干脆不给提供停车场地。
车主无奈,求助原籍宝山、在济南《大众报业》工作的老乡打抱不平,在媒体喊冤。
这才引起地方政府干预,方才平息事端。
慢慢,多家民营客车挂靠在客运站,开始多种所有制混合运营。
私人客车的参与,确实解决的运力不足的问题。
一下子解决了“乘车难”的问题。
车站在院子旁边建了好几个售票亭。
乘客买票变得快捷,不再拥挤。
不过,私人客运为了盈利,往往不择手段。
为了垄断“客运路线”,有人采取欺压手段,威胁其他车主放弃运营资格。
胶南至西部某乡镇,本来有十几辆“小公共”,车主采取流水发车。
最后被一个车主垄断,成为了自己一家“专营”。
再次形成“垄断”。
一旦垄断,服务就会下降。
车辆“绕圈”,或者半途“倒车”现象屡禁不止。
超载更是此起彼伏,屡禁不止。
有的为了逃脱中途检查,提前有人探路,然后强行让超载乘客提前下车,步行绕过去检查点,然后再上车。
车站里,售票员扎堆来到大路上,手举纸壳牌子,嘴里对着行人不停呼喊。
有点扰民有没有?
民营、国营之间,同线路车主之间,恶性竞争,屡禁不止。
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,客运对面的胶南运输公司,注册成立“胶南八方客运”,参与客运营业。
通过规范运营,在多方竞争中,不断胜出。
而老客运站因为“大锅饭”,经营不善,好多人下岗,在车站当起了“卖冰糕”的小商小贩。
挎着篮子,去每辆待发客车兜售。
嘴里不停喊:
“冰糕冰激凌,瓜子鸡爪矿泉水,早报晚报半岛报。”
还有甚者,在客运站做保洁,每天拿着扫帚“扫大街”。
说句刻薄的话,这算不算对于“垄断大爷们”的一种惩罚?
进入新世纪,原来“混搭”的客运模式弊端尽显,到了改革的端口。
2014年,占地260多亩,位于大珠山路与泰山路交界的青岛西海岸汽车总站成立。
胶南客运划归青岛交运集团进行“垂直管理”。
青岛交运更新车辆,规范运营。
宣传口号是“交的是朋友,运的是真情”。
西海岸老百姓出门,开始享受“航空级”客运服务。
从此,国企客运老大通过升级改造,完美回归。
本文螃蟹代售(螃蟹代售用什么支付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