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,不同的年份,三伏天时间不同,有些年份是30天,有些年份是40天。
不仅如此,还有一些朋友说,有些年份三伏天感觉并不是很热,但是,有些年份的三伏天,感觉非常热,这是为啥呢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关于三伏天到底热不热,民间也流传着一些俗语,比如“早入伏凉嗖嗖,晚入伏晒死牛”这句话,从字面意思来说,如果属于“早入伏”,那么当年三伏天期间相对就比较凉爽。相反,如果属于“晚入伏”,那么当年三伏天期间就比较热,用“晒死牛”的夸张手法,来着重说明炎热程度。
今年三伏天到底属于“早入伏”还是“晚入伏”呢?
从2个方面来解释,这2点也是流传比较多的说法。
其一,根据入伏日期和夏至节气间隔的时间来确定早晚
每年的入伏时间是不固定的,以“夏至三庚便入伏”为准,也就是夏至节气之后的第3个庚日,就是当年入伏的日期。
“庚日”是根据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传统历法所得出来的,把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和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相互混配,可以得出60个组合,每一个组合对应一天,60天一循环。
而每10天会有一个“庚日”,也就是带“庚”的组合,一个循环有6个“庚日”,分别是庚午、庚辰、庚寅、庚子、庚戌、庚申。
今年(2023年)三伏天之所以特殊,是由于夏至当天就是“庚日”,今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,当天是庚戌日,已经算第一个“庚日”,再往后数20天(一个庚日是10天),就是入伏日期了,时间也就来到7月11日(庚午日)。
按照这种情况来分析,今年三伏天属于“早入伏”,因为从夏至节气开始,就已经计算庚日了,到入伏的日期,中间间隔了20天,时间比较短,也就导致入伏时间早。
而夏至日逢“庚日”的情况,在往年期间并不常见,所以说,今年三伏天比较不一般,也比较特殊。
有些朋友可能不信,以去年来举例就很明显了。去年(2022年)夏至时间是6月21日,当天对应的是乙巳日,而到6月26日才到庚戌日,属于第一个“庚日”。再往后推20天,一直到7月16日,才是第三个“庚日”。
而去年的入伏时间也就是7月16日,和夏至节气间隔了25天,相对来说,属于“晚入伏”。
其二,根据入伏当天所对应的阴历时间来确定早晚
入伏当天所对应的阴历时间不是五月份就是六月份,按照民间的说法,如果入伏当天所对应的阴历时间在五月份,就属于“早入伏”,相反,阴历时间在六月份,就属于“晚入伏”。
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,当天的阴历时间是五月二十四,按照上述说法,今年属于“早入伏”。而去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,当天的阴历时间是六月十八,按照上述说法,去年属于“晚入伏”。
可以看出,上述2种判断方式,所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,不论根据入伏日期和夏至节气间隔的时间,还是按照入伏当天所对应的阴历时间,今年三伏天都属于“早入伏”。
农谚“早入伏凉嗖嗖,晚入伏晒死牛”
按照上述农谚的说法,“早入伏”的年份,三伏天比较凉爽,而“晚入伏”的年份,三伏天比较炎热。
去年属于“晚入伏”,按照我们当地的天气来说,去年确实比较炎热,一直到立秋后的很长时间,温度还比较高。
而今年如果是相对凉爽的天气,对于害怕炎热的朋友们来说,可谓是一个好消息,也不用整体待在空调屋了。同时,对于室外工作的人们来说,也能够好受一些。
但是,从农业种植方面来说,如果三伏天期间温度不高,达不到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积温,则会影响产量。
农谚说“三伏不热,五谷不结”,指的意思就是三伏天要热,不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,降低产量。
以玉米来举例,玉米属于喜温的短日照作物,全生育期内要求的温度较高。如果温度达不到,满足不了有效积温,会导致籽粒不饱满,或者有穗无粒的现象。
另外,整个生育期的温度达不到,也会造成玉米生长缓慢,延后玉米的成熟时间,到了该收获时,玉米还未成熟,此时收获,可想而知产量不会高。
当然,农谚“早入伏凉嗖嗖,晚入伏晒死牛”只是民间流传的说法,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,至于今年三伏天是凉还是暖,只有让时间来验证了。
问问大家,你觉得三伏天凉爽好还是炎热好呢?
来源:新浪新闻